黄世昌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神经内科

结核性脑膜炎概述

2024.09.25 09:43

结核性脑膜炎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脑膜和脊膜的非化脓性炎症性疾病。

结核性脑膜炎主要是由于结核分枝杆菌通过血行播散,侵入蛛网膜下腔而引起。当身体其他部位存在结核病灶时,如肺结核等,结核分枝杆菌可进入血液循环,进而到达脑部。患者通常会出现低热、盗汗、乏力、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可能会出现意识障碍、抽搐、肢体瘫痪等严重表现,甚至危及生命。

对于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症状、体征、脑脊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判断。一旦确诊,应立即开始规范的抗结核治疗,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如降颅压、控制抽搐、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期复查脑脊液等指标,以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由于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周期较长,患者需要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停药或增减药量,以免导致病情复发或加重。患者在治疗期间还应注意休息,加强营养,保持良好的心态,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促进疾病的康复。对于存在密切接触史的人群,应注意进行结核病的筛查和预防,早期发现和治疗潜在的结核病灶,降低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生风险。同时,全社会也应该加强结核病的防控工作,提高公众对结核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减少结核病的传播。结核性脑膜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以改善患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