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峥嵘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骨科

脊椎化脓性骨髓炎怎么诊断

2025.09.15 22:25

脊椎化脓性骨髓炎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病理学检查及细菌学检查。具体分析如下:

1.临床表现:脊椎化脓性骨髓炎患者常表现为局部疼痛、活动受限,伴随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疼痛多呈持续性,夜间加重,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神经压迫症状,如下肢麻木或无力。早期症状可能不典型,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2.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见椎体破坏、椎间隙变窄或椎旁脓肿。CT能更清晰显示骨质破坏范围,MRI对软组织及骨髓水肿敏感,可早期发现病变并评估感染范围。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C反应蛋白和血沉明显增高。这些指标有助于评估感染程度,但需结合其他检查排除非感染性疾病。

4.病理学检查: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获取病变组织,镜下可见炎性细胞浸润、骨质破坏及坏死组织。病理检查是确诊的重要依据,可明确病变性质并指导治疗。

5.细菌学检查:抽取脓液或病变组织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可明确致病菌种类并选择敏感抗生素。培养阳性率受多种因素影响,需结合临床及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诊断过程中需注意与其他脊椎疾病鉴别,如结核性脊椎炎、肿瘤等。早期诊断对预后至关重要,避免延误治疗导致严重并发症。治疗方案需根据检查结果个体化制定,同时密切监测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