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伟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三级甲等 心血管内科

青少年低血压怎么造成的

2025.03.24 17:51

青少年低血压可能由遗传因素、营养不良、过度疲劳、内分泌失调、慢性疾病等因素造成,具体分析如下:

1.遗传因素:部分青少年低血压与家族遗传有关,父母或近亲中有低血压病史,后代出现低血压的概率较高。遗传性低血压通常表现为体质性低血压,血压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但无明显不适症状。这类低血压一般无需特殊治疗,但需定期监测血压变化,避免剧烈运动或突然改变体位。

2.营养不良:青少年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若饮食不均衡或摄入不足,可能导致营养不良,进而引发低血压。缺乏铁、维生素B12等造血原料,容易导致贫血,降低血液携氧能力,影响血压调节。蛋白质摄入不足也会影响血管弹性,导致血压偏低。保证营养均衡,增加富含铁、蛋白质的食物摄入,有助于改善低血压症状。

3.过度疲劳:青少年学习压力大,长期熬夜、睡眠不足,或进行高强度体力活动,可能导致身体过度疲劳,影响自主神经功能,造成血压调节失常。过度疲劳还会导致内分泌紊乱,影响血管收缩功能,使血压下降。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睡眠,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有助于恢复血压正常水平。

4.内分泌失调: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体内激素水平波动较大,若出现内分泌失调,可能影响血压调节。甲状腺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等内分泌疾病,都会导致血压偏低。女性青少年月经期间,体内激素水平变化也可能引起暂时性低血压。及时就医检查,针对具体内分泌问题进行治疗,有助于改善低血压症状。

5.慢性疾病:某些慢性疾病可能导致青少年出现低血压,如心脏病、糖尿病、慢性肾病等。心脏病患者心脏泵血功能减弱,导致血压下降;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引起自主神经病变,影响血压调节;慢性肾病患者肾功能受损,可能导致贫血和电解质紊乱,进而引发低血压。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控制病情发展,有助于改善低血压症状。

青少年低血压的成因复杂多样,除了上述因素外,还可能与环境、心理状态等因素有关。长期低血压可能导致头晕、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影响学习和生活质量。青少年出现低血压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检查,明确病因,采取针对性措施。日常生活中,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度运动,有助于维持血压稳定。同时,家长和学校应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为其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预防低血压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