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彬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妇科

子宫内膜增生有几种类型

2025.04.29 08:08

子宫内膜增生分为单纯性增生、复杂性增生、不典型增生、息肉样增生、萎缩性增生。具体分析如下:

1.单纯性增生:子宫内膜腺体数量增多但结构规则,腺体与间质比例基本正常,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这种类型通常与雌激素长期刺激有关,恶变风险较低。内膜呈现均匀增厚,腺体排列较密集但无拥挤或分支现象。病理检查可见腺体扩张,上皮细胞为单层柱状,核分裂象少见。临床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或经量增多,多数通过药物干预可逆转。

2.复杂性增生:腺体结构明显异常,表现为腺体拥挤、分支或不规则,但细胞仍保持良性特征。腺体与间质比例失衡,间质成分减少。病理可见腺体轮廓复杂,如锯齿状或乳头状,但细胞核无异型性。此类增生需密切随访,部分可能进展为不典型增生。症状以不规则出血为主,部分需手术干预。

3.不典型增生:在复杂性增生基础上出现细胞异型性,核增大、深染且极性紊乱,属于癌前病变。病理特征为腺体结构复杂伴上皮细胞层次增多,核质比例失调。此类增生分为轻、中、重三度,重度与子宫内膜癌密切相关。临床需积极处理,多数建议手术切除以防止恶变。

4.息肉样增生:子宫内膜局部形成息肉样突起,腺体与间质增生不均,但细胞无异型性。息肉内可见囊性扩张腺体或纤维血管轴心。此类增生可能单发或多发,常伴异常子宫出血。诊断需结合影像学与病理,较小息肉可药物控制,较大者需切除。

5.萎缩性增生:绝经后子宫内膜因雌激素不足导致腺体萎缩,但间质纤维化增生,呈现薄而致密的结构。腺体小而稀疏,上皮细胞扁平。临床常见于激素替代治疗不当或卵巢功能衰退者,通常无需治疗,但需排除其他病变。

子宫内膜增生的分类依据组织学特征与恶性潜能,不同类型的管理策略差异显著。早期识别与规范处理对预后至关重要,需结合病理与临床全面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