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舜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什么意思

2024.08.04 14:56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指由于胆汁反流进入胃内,导致胃黏膜发生炎症的一种胃部疾病。

胆汁反流性胃炎主要是由于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或胃幽门手术等原因,使胆汁、胰液等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正常情况下,幽门括约肌起着防止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进入胃的作用。当幽门括约肌功能出现问题时,就容易发生胆汁反流。胆汁中的胆盐等成分具有一定的腐蚀性,会损伤胃黏膜,引起炎症反应。患者可能会出现上腹部疼痛、烧灼感、腹胀、恶心、呕吐、口苦等症状,疼痛可表现为烧灼样疼痛或钝痛,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食欲不振、消瘦、贫血等情况。长期的胆汁反流还可能导致胃黏膜出现糜烂、出血、溃疡等,甚至增加胃癌的发生风险。

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主要依靠胃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到胃黏膜的炎症表现以及胆汁反流情况。还可能会进行一些其他检查,如幽门螺杆菌检测、胃功能检查等,以帮助明确病因和评估病情。治疗方面,首先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如避免暴饮暴食、少吃高脂肪食物、戒烟限酒、避免睡前进食等。药物治疗通常包括使用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以促进胃排空,减少胆汁反流;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等,以减轻胆汁对胃黏膜的损伤;如果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还需要进行根除治疗。对于症状严重且经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如幽门括约肌成形术等。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其发生与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等因素有关。患者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同时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以促进病情的恢复和预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