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修红 副主任医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三级甲等 中医科

气血虚是什么引起的

2025.07.09 08:32

气血虚是中医学常见证候,主要由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或慢性消耗导致气血生化不足或过度损耗引起。气血作为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一旦亏虚会影响脏腑功能,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心悸、头晕目眩等症状,其形成涉及多重因素。

先天体质薄弱或遗传因素可能导致气血生成不足,这类人群往往自幼体弱。后天因素更为复杂,长期饮食不规律、营养摄入不足会削弱脾胃运化功能,而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过度劳累、熬夜或长期精神压力会暗耗气血;慢性疾病如贫血、消化系统疾病或术后恢复期,也会造成气血持续亏损。女性因月经、妊娠等生理特点,更易出现气血不足。外感病邪或药物副作用可能干扰气血运行,加速虚证形成。

改善气血虚需综合调理。饮食上选择红枣、山药、瘦肉等补益食材,避免生冷油腻。适度运动如八段锦、散步可促进气血流通,但忌剧烈消耗。保证充足睡眠和情绪调节至关重要,长期焦虑会加重气血损耗。需注意,气血虚可能伴随其他证型,如兼有阳虚或血瘀时,应在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避免自行滥用滋补品。慢性病患者需先控制原发病,再配合气血调理,方能标本兼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