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为 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三级甲等 妇产科

崩漏下血是什么意思

2025.04.29 08:07

崩漏下血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病症名称,指女性非经期出现的子宫异常出血现象,表现为经血淋漓不尽或突然大量出血。崩漏分为崩和漏两种类型,崩指出血量多势急,漏指出血量少但持续时间长。该病症多与冲任不固、气血失调或脏腑功能失常有关,常见于青春期、育龄期或围绝经期女性。

崩漏下血的病因复杂,涉及多种生理病理因素。中医认为,情志不畅、劳倦过度、饮食不节或外感邪气均可导致气血失和,进而引发崩漏。例如,肝郁化火可能迫血妄行,脾虚则统摄无权,肾虚易致冲任不固。现代医学角度分析,可能与内分泌失调、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或凝血功能障碍等有关。典型症状除阴道不规则出血外,可能伴随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等贫血表现,严重者可出现休克。诊断需结合月经史、出血特点及辅助检查,如性激素六项、B超或宫腔镜检查,以明确病因。

治疗崩漏下血需辨证施治,急症以止血为先,缓症则调理根本。出血量大时可采用针灸隐白、大敦等穴位,或服用云南白药等止血药物。长期调理需根据证型选用方剂,如脾虚者用归脾汤,血热者用清热固经汤。日常需避免剧烈运动及情绪波动,饮食宜清淡温补,忌食辛辣生冷。若出血持续超过7天或伴剧烈腹痛、发热,需立即就医排除器质性疾病。更年期女性反复崩漏应警惕子宫内膜病变,定期妇科检查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