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卫民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三级甲等 感染内科

汉坦病毒1型是什么病毒

2025.08.21 17:54

汉坦病毒1型是一种由汉坦病毒属Hantavirus中的汉坦病毒引起的病毒,主要通过啮齿动物的尿液、粪便和唾液传播给人类。这种病毒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尤其在亚洲和美洲的某些地区更为常见。感染汉坦病毒1型后,可能导致汉坦病毒肺综合症HantavirusPulmonarySyndrome,HPS或肾综合症出血热HemorrhagicFeverwithRenalSyndrome,HFRS,这两种疾病在临床表现上有显著差异。

汉坦病毒1型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接触被感染的啮齿动物的分泌物,或者吸入被病毒污染的空气。感染后,潜伏期通常为1到8周,具体时间因个体差异而异。感染者可能会出现发热、肌肉疼痛、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呼吸急促、低血压等严重症状。对于汉坦病毒肺综合症,早期识别和及时治疗至关重要,通常需要住院治疗,并可能需要使用氧气支持和其他对症治疗。肾综合症出血热则可能伴随出血、肾功能损害等症状,治疗上也需针对症状进行管理。

在预防方面,避免与啮齿动物接触是关键,尤其是在农村或野外活动时,应注意保持环境卫生,定期清理可能的鼠类栖息地,确保食物储存安全。对于居住在高风险地区的人群,了解汉坦病毒的传播途径和症状非常重要,及时就医可以降低病情严重程度。个人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手套和使用消毒剂等也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对于野外露营者和登山者,保持警惕,避免在鼠类出没的地方扎营,确保饮水和食物的安全,都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增强防范意识和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有助于降低汉坦病毒1型感染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