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三级甲等 儿科

哪些疾病可以通过输血传染

2025.09.08 17:11

输血可能传播的疾病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疟疾。具体分析如下:

1.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可通过输血传播,病毒存在于感染者血液中。输血前需严格筛查供血者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避免窗口期感染。感染者可能出现乏力、黄疸等症状,部分病例会发展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疫苗接种是有效预防手段,但输血环节仍需严格把控。

2.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输血是重要途径之一。病毒潜伏期较长,早期症状不明显,易被忽视。慢性化概率较高,可能导致肝纤维化或肝癌。目前尚无疫苗,筛查供血者的丙型肝炎抗体和核酸检测是关键防控措施。

3.艾滋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可通过输血直接传播,病毒攻击免疫系统,导致免疫功能衰竭。输血前必须检测供血者的艾滋病抗体和病毒核酸,窗口期风险仍需警惕。感染者后期可能发展为艾滋病,出现严重感染或肿瘤。严格筛查和血液灭活技术可降低传播风险。

4.梅毒:梅毒螺旋体可通过输血传播,尤其处于潜伏期的感染者。输血前需检测供血者的梅毒血清学反应,避免漏检。早期梅毒可治愈,但晚期可能导致神经或心血管损害。梅毒筛查是输血安全的重要环节。

5.疟疾:疟原虫可通过输血传播,常见于疟疾流行地区。感染者可能出现周期性发热、寒战等症状。输血前需询问供血者的疟疾流行区旅居史,必要时进行疟原虫检测。防控需结合地域筛查和血液处理技术。

输血前必须确保供血者经过严格筛查,检测项目需覆盖所有可能传播的病原体。医疗机构应规范操作流程,避免交叉污染。受血者出现异常症状需及时就医,并告知输血史。血液制品的储存和运输条件也需符合标准,最大限度降低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