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修红 副主任医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三级甲等 中医科

什么是中药灌肠疗法

2025.07.09 08:32

中药灌肠疗法是将中药煎煮后制成药液,通过导管经肛门注入肠道,使药物在肠道内吸收或直接作用于病灶的一种外治方法。该疗法结合了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与现代给药技术,适用于多种内科、妇科及儿科疾病,尤其对肠道局部病变或不宜口服药物的患者具有独特优势。

中药灌肠疗法的作用机制主要基于肠道黏膜丰富的血液循环和淋巴网络。药物经直肠吸收后,可绕过肝脏首过效应,提高生物利用度。对于肠道炎症、溃疡或盆腔疾病,药液能直接接触病灶,发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或收敛生肌等功效。例如,溃疡性结肠炎常用白头翁、黄连等清热燥湿药;慢性肾功能衰竭可能选用大黄、牡蛎等通腑泄浊。操作时需根据病情调整药液温度、浓度和灌注速度,通常保留30分钟以上以增强疗效。

使用中药灌肠需严格掌握适应症与禁忌症。严重痔疮、肠道出血或术后伤口未愈者禁用,孕妇慎用。灌注前应排空大便,药液温度控制在37-40℃,避免烫伤黏膜。导管插入深度约15-20厘米,动作轻柔以减少刺激。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腹胀或便意,可通过调整体位缓解。长期使用者需监测电解质平衡,防止过度依赖。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确保药物配伍与剂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