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修红 副主任医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三级甲等 中医科

中医骨火是什么意思

2025.07.09 08:32

中医所说的骨火并非现代医学的规范术语,而是民间或部分中医对特定症状的俗称,通常指因阴虚火旺或湿热内蕴导致的骨骼、关节部位出现的燥热、疼痛或炎症反应。这一概念与中医火邪理论相关,强调体内阴阳失衡时,虚火或实火循经络侵袭骨骼引发的症状。

从中医理论分析,骨火多与肾阴不足或肝胆湿热有关。肾主骨生髓,若肾阴亏虚,阴不制阳,虚火内生,可能表现为骨骼烦热、腰膝酸软、夜间骨痛;而湿热下注或外感热毒时,则可能出现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限,类似现代医学的痛风或关节炎。治疗上需辨证施治,阴虚火旺者常用知柏地黄丸、六味地黄丸滋阴降火;湿热蕴结者则需四妙丸、龙胆泻肝汤等清热利湿。外治法如针灸、拔罐也可辅助疏通经络,引火外泄。

需注意,骨火作为非标准表述,不可盲目自我诊断。骨骼关节的灼热、疼痛可能涉及骨质疏松、感染、自身免疫疾病等,需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排除严重病理因素。中医调理期间应避免辛辣燥热食物,适度运动以促进气血流通,但急性红肿热痛时需静养。长期症状反复或伴随发热、体重下降时,务必及时就医,避免延误器质性疾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