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伟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三级甲等 心血管内科

慢性心衰是如何发生的

2025.03.24 17:51

慢性心衰的发生与心脏长期负荷过重、心肌损伤、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心肌重构以及多种诱因共同作用有关。具体分析如下:

1.心脏长期负荷过重:心脏长期承受过高的压力或容量负荷,如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等,会导致心肌逐渐肥大和扩张。这种代偿性改变初期可维持心脏功能,但长期持续会使心肌耗氧量增加,最终导致心肌收缩力下降,心输出量减少,从而引发慢性心衰。

2.心肌损伤:心肌梗死、心肌炎等疾病直接损害心肌细胞,导致心肌收缩功能减弱。受损的心肌无法有效泵血,心脏逐渐失去代偿能力,最终发展为慢性心衰。心肌损伤的程度和范围直接影响心衰的严重程度和进展速度。

3.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慢性心衰时,交感神经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被过度激活。这些系统的激活初期有助于维持血压和心输出量,但长期过度激活会导致血管收缩、水钠潴留和心肌纤维化,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促进心衰的进展。

4.心肌重构:慢性心衰过程中,心肌细胞发生结构、功能和代谢的改变,称为心肌重构。心肌重构包括心肌细胞肥大、凋亡、纤维化等,这些改变使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逐渐恶化,最终导致心衰的不可逆性进展。

5.多种诱因共同作用:慢性心衰的发生通常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上述因素外,感染、心律失常、贫血、甲状腺功能异常等诱因也可加重心脏负担,诱发或加速心衰的进展。这些诱因通过不同机制影响心脏功能,使心衰症状更加明显和严重。

慢性心衰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涉及心脏结构、功能以及全身多系统的改变。早期识别和干预相关危险因素,对于延缓心衰的进展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