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舜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白蛋白降低常见于哪些疾病

2025.03.19 09:49

白蛋白降低常见于肝脏疾病、肾脏疾病、营养不良、慢性炎症、心脏疾病。具体分析如下:

1.肝脏疾病:白蛋白是由肝脏合成的蛋白质,因此肝脏疾病如肝炎、肝硬化等会导致白蛋白合成减少。肝脏受损后,合成能力下降,进而导致血浆中白蛋白水平降低。肝硬化患者常常出现水肿和腹水等症状,这与白蛋白的降低密切相关。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与白蛋白水平呈负相关,白蛋白水平的变化可以反映肝功能的好坏。

2.肾脏疾病:在肾脏疾病中,尤其是肾病综合征,患者常常出现大量蛋白尿,导致白蛋白从体内流失。肾小管或肾小球的损伤使得白蛋白无法有效保留在体内,导致血液中白蛋白浓度降低。由于白蛋白在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中起着重要作用,白蛋白的减少会导致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

3.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是导致白蛋白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在长期缺乏蛋白质的情况下。无论是由于饮食不均衡、吸收不良还是其他原因,营养不良都会影响白蛋白的合成。缺乏足够的氨基酸会直接影响肝脏合成白蛋白的能力,导致其在血液中的浓度下降,从而影响身体的整体健康状态。

4.慢性炎症:慢性炎症状态下,体内的炎症因子会抑制白蛋白的合成。炎症反应会导致肝脏合成急性期反应蛋白的增加,而白蛋白的合成则相对减少。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等常伴随慢性炎症,进而导致白蛋白水平降低,影响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

5.心脏疾病:心脏疾病患者常常伴随水肿和循环功能不全,可能与白蛋白水平的降低有关。心脏功能不全时,体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会影响肾脏的血流,从而导致肾小管对白蛋白的重吸收能力下降。心脏疾病患者常常存在营养不良的风险,也会进一步影响白蛋白的合成。

白蛋白在体内起着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维持胶体渗透压、运输脂溶性物质以及调节免疫反应等。白蛋白水平的降低不仅反映了潜在的疾病状态,还可能导致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并发症。监测白蛋白水平对于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疾病管理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