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舜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突然便血是怎么回事

2024.08.17 20:46

突然便血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主要包括痔疮、肛裂、消化道溃疡、感染和息肉等。具体分析如下:

1.痔疮:痔疮是便血最常见的原因,由于肛门静脉曲张,形成痔核,在排便时容易破裂出血。这种情况多伴有肛门疼痛、瘙痒等症状。改善方法包括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持大便通畅;避免长时间坐立,适当进行提肛运动;严重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2.肛裂:肛裂是肛门和直肠之间的皮肤裂口,常因大便过硬、排便过于用力导致。便血量较少,但疼痛明显。预防肛裂需要注意饮食,保持大便柔软,避免用力排便。温水坐浴、局部用药等方法可缓解症状。

3.消化道溃疡:消化道溃疡是指胃或十二指肠粘膜上的溃疡,可能导致便血。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反酸、恶心等。治疗上需要抗酸、保护胃黏膜、根除幽门螺杆菌等,同时调整生活方式,避免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等诱因。

4.感染: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可能导致肠道炎症,如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等,出现便血。针对不同病原体,采用相应的抗感染治疗。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感染传播。

5.息肉:息肉是指肠道粘膜上的良性肿瘤,可能导致便血。息肉分为腺瘤性和非腺瘤性,腺瘤性息肉有一定的癌变风险。发现息肉应及时进行内镜治疗,如切除、冷冻等。

突然便血可能是多种疾病的表现,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保持肠道健康、避免过度劳累等,有助于预防便血的发生。同时,定期进行体检,早发现、早治疗肠道疾病,降低便血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