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卫民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三级甲等 感染内科

肝硬化凝血功能障碍吗

2025.08.20 16:10

肝硬化确实会导致凝血功能障碍。肝脏在合成凝血因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肝脏受到损害时,凝血因子的合成能力下降,从而影响血液的正常凝固功能。

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肝病,通常由长期的肝脏损伤引起,如病毒性肝炎、酗酒或脂肪肝等。随着病情的进展,肝脏的结构和功能逐渐受到破坏,导致肝细胞的数量减少,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能力下降。凝血因子主要包括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等,这些因子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肝硬化患者常常出现凝血因子水平降低的情况,尤其是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如凝血酶原。肝硬化还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进一步加重出血风险。由于肝脏的解毒功能减弱,体内毒素的积累也可能影响血液的凝固机制,增加出血的可能性。

在管理肝硬化患者时,需特别关注凝血功能的监测与评估。定期进行凝血功能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等,可以帮助及时发现凝血功能障碍的情况。对于出现出血倾向的患者,需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如补充凝血因子、输血或使用止血药物等。避免使用可能加重出血风险的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和抗凝药物等。患者在进行手术或侵入性操作前,需进行充分的评估,以降低出血风险。饮食方面,保持均衡的营养摄入,适量补充维生素K,有助于改善凝血功能。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制定个体化的管理方案,以降低出血风险,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