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 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级甲等 普外科

大便出血排便不畅是怎么回事

2025.01.02 14:38

大便出血排便不畅可能是由痔疮、肛裂、肠息肉、肠炎、肠道肿瘤等原因引起的。具体分析如下:

1.痔疮:痔疮是常见的肛肠疾病,当内痔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在排便时因粪便挤压而出血,常表现为便后滴血或喷射状出血。同时,较大的痔核可能会堵塞肛门,导致排便不畅。病因多与久坐、久站、便秘、妊娠等因素有关。患者应改善生活习惯,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避免久坐久站,保持肛门清洁,必要时可使用痔疮膏等药物治疗。

2.肛裂:肛裂是肛管皮肤的破裂或撕裂。排便时,干燥的粪便撑开肛门,刺激裂口,引起疼痛和出血,血液多为鲜红色,量较少,常附着于粪便表面。患者因惧怕疼痛而不敢用力排便,从而导致排便不畅。长期便秘、腹泻、肛管狭窄等是肛裂的常见病因。患者要保持大便通畅,可通过坐浴缓解疼痛,促进裂口愈合。

3.肠息肉:肠息肉是肠道黏膜表面的隆起性病变。当息肉表面的黏膜破损时,会出现大便出血,出血量一般较少,颜色可鲜红或暗红。息肉较大时可能会堵塞肠腔,影响排便。其病因可能与遗传、炎症刺激、不良饮食习惯等有关。通常需要通过肠镜检查发现并切除息肉。

4.肠炎:肠炎患者的肠道黏膜处于充血、水肿、糜烂状态,排便时容易引起出血,同时炎症刺激可导致肠道蠕动功能紊乱,出现排便不畅。感染、免疫异常、过敏等都可能引发肠炎。患者需要根据病因进行抗感染、调节免疫等治疗,同时注意饮食清淡、易消化。

5.肠道肿瘤:肠道肿瘤,无论是良性还是恶性,随着肿瘤的生长,都可能导致肠道狭窄,引起排便不畅。肿瘤表面破溃时会出现大便出血,颜色多为暗红色,还可能伴有黏液。遗传、不良生活方式、肠道慢性炎症等是肠道肿瘤的发病因素。一旦怀疑肠道肿瘤,需尽快进行全面检查,明确诊断后采取手术、化疗等相应的治疗措施。

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避免吃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养成规律的排便习惯,避免憋便。如果大便出血排便不畅的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以便明确病因,尽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