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舜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什么叫功能性胃肠病

2025.01.14 15:28

功能性胃肠病是一组表现为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胃肠道症状,而无器质性改变的胃肠道功能性疾病。包括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便秘、功能性腹泻、功能性腹痛综合征等。具体分析如下:

1.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患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上腹部烧灼感、餐后饱胀感及早饱等症状,这些症状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存在。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可能与胃肠动力障碍、内脏高敏感性、幽门螺杆菌感染、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例如,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可能影响胃肠的正常蠕动和消化液分泌,从而导致消化不良症状的出现。

2.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患者的腹痛多与排便相关,可在排便后缓解。排便习惯的改变表现多样,如腹泻型、便秘型或腹泻便秘交替型。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胃肠动力异常、内脏感觉过敏、肠道菌群失调、精神心理因素等。比如,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使肠道对刺激的敏感性增加,进而引发腹痛和排便习惯的改变。

3.功能性便秘:功能性便秘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结、排便困难等。每周排便少于3次,且排便费力、排出困难或有排便不尽感等情况持续存在,即可诊断为功能性便秘。其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如不良的饮食习惯膳食纤维摄入不足、缺乏运动、精神心理因素、年龄增长、药物副作用等。例如,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肠道蠕动减慢,加上运动量减少,更容易发生功能性便秘。

4.功能性腹泻:功能性腹泻是指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病程通常超过4周,但无器质性病变。患者每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呈稀便或水样便。其病因可能与胃肠动力紊乱、肠道菌群失调、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例如,长期的精神压力可能导致肠道蠕动加快,水分吸收减少,从而引起腹泻。另外,肠道菌群的失衡也可能影响肠道的正常消化和吸收功能,导致腹泻症状的出现。

5.功能性腹痛综合征:功能性腹痛综合征是一种以持续或近乎持续的腹痛为主要特征的功能性胃肠病。腹痛与生理事件如进食、排便或月经等无关或仅偶尔有关。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对内脏感觉的调节异常、心理因素等有关。例如,患者可能存在大脑对腹部疼痛信号的过度感知,即使没有明显的肠道病变,也会感觉到持续的腹痛。

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功能性胃肠病患者,要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饮食上应均衡营养,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改善胃肠功能。如果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