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伟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三级甲等 心血管内科

房颤是怎么形成的

2025.03.07 20:05

房颤的形成主要与心脏电活动异常、心房结构改变、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炎症和氧化应激以及遗传因素有关,具体分析如下:

1.心脏电活动异常:房颤的核心机制是心脏电活动的紊乱,导致心房肌细胞无法同步收缩。正常情况下,窦房结发出的电信号会规律地传导至心房和心室,但在房颤中,电信号在心房内形成多个微折返环,导致心房快速而不规则地颤动。这种电活动异常可能与离子通道功能失调、心肌细胞膜电位不稳定等因素有关,最终引发心房电重构,使房颤更容易持续。

2.心房结构改变:心房结构的改变是房颤发生的重要基础。长期高血压、心力衰竭、瓣膜病等疾病会导致心房扩大和纤维化,破坏心肌细胞的正常排列和电传导功能。纤维化区域形成电传导障碍,促进微折返环的形成,从而诱发房颤。心房壁的增厚和弹性下降也会进一步加剧电活动的紊乱。

3.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自主神经系统对心脏电活动有重要调节作用。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失衡可能触发房颤。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会增加心肌细胞的电不稳定性,而副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则可能通过缩短心房有效不应期,促进房颤的发生。这种神经调节异常在夜间或情绪波动时尤为明显。

4.炎症和氧化应激:炎症和氧化应激在房颤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慢性炎症状态会导致心肌细胞损伤和纤维化,同时增加氧化应激水平,破坏心肌细胞的正常电生理功能。炎症因子如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的升高与房颤的发生密切相关,而氧化应激则通过影响离子通道功能和细胞膜稳定性,进一步加剧电活动紊乱。

5.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部分房颤患者中起重要作用。某些基因突变可能导致离子通道功能异常或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改变,从而增加房颤的易感性。家族性房颤的特定基因变异与房颤的发生风险显著相关,这些遗传因素可能通过影响心脏电活动的稳定性,直接或间接地促进房颤的形成。

房颤的形成是一个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涉及心脏电生理、结构、神经调节、炎症反应和遗传背景等多个方面。了解这些机制有助于更好地预防和治疗房颤,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