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昌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神经内科

出血性脑卒中是怎么出血的

2025.09.30 16:08

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内血管破裂导致血液溢出至脑组织或蛛网膜下腔。血管破裂可能由高血压、动脉瘤、血管畸形或外伤等因素引起,溢出的血液会压迫周围脑组织,造成神经功能损伤,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机制主要涉及血管壁结构异常或压力失衡。长期高血压会使脑内小动脉硬化,血管壁变脆,容易破裂;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则因血管壁先天性缺陷或后天损伤,在血流冲击下形成薄弱点,最终破裂出血。抗凝药物使用不当、血液病或外伤也可能直接导致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脑实质或脑室后,会形成血肿,压迫周围组织并引发炎症反应,进一步加重脑损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则多由动脉瘤破裂引起,血液扩散至脑脊液中,刺激脑膜并导致颅内压骤升。

预防出血性脑卒中需控制高血压、避免吸烟酗酒,并定期筛查脑血管异常。突发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或肢体瘫痪时需立即就医,早期诊断和治疗可降低死亡率及后遗症风险。治疗包括降压、止血、手术清除血肿或介入栓塞动脉瘤,康复期需结合药物和功能训练。患者应严格遵医嘱调整生活方式,避免情绪激动或过度劳累,以降低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