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卫民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三级甲等 感染内科

尿量减少是什么疾病引起的

2025.08.19 16:16

尿量减少可能由多种疾病引起,包括但不限于急性肾损伤、慢性肾病、尿路感染、心力衰竭、肾结石以及脱水等。这些疾病会影响肾脏的功能,导致尿液生成减少,从而使尿量下降。尿量减少不仅是症状,更是潜在健康问题的警示信号,及时识别和处理非常重要。

在急性肾损伤的情况下,肾脏受到损害,可能是由于药物、感染或缺血等因素引起的,导致尿液生成显著减少。慢性肾病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肾功能逐渐下降,最终可能导致尿量减少。尿路感染也可能导致尿量减少,尤其是在感染严重时,可能伴随疼痛和不适。心力衰竭患者由于体内液体潴留,可能出现尿量减少的情况。肾结石则可能通过阻塞尿路,影响尿液的排出,从而导致尿量减少。脱水状态也会导致尿量减少,常见于剧烈运动、发热或严重呕吐等情况。了解这些潜在原因,有助于及时就医,避免病情加重。

在面对尿量减少的情况时,首先要保持冷静,观察是否伴随其他症状,如乏力、头晕、恶心等。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建议尽快就医,进行详细检查。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避免因脱水导致的进一步问题。同时,注意饮食的均衡,适量摄入盐分和蛋白质,避免对肾脏造成额外负担。定期进行体检,尤其是有肾病家族史或其他相关疾病的人群,能够早期发现潜在问题。遵循医生的建议,定期监测肾功能,必要时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以确保健康状况的稳定。尿量减少的情况不容忽视,及时的医疗干预能够有效改善病情,保护肾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