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宝成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普外科

慢性纵隔炎是一种什么疾病

2025.03.05 16:30

慢性纵隔炎是一种罕见的纵隔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纵隔组织的纤维化和炎症反应。该疾病通常进展缓慢,可能导致纵隔结构的压迫和功能障碍,影响周围器官的正常运作。慢性纵隔炎的病因多样,可能与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放射治疗或特发性因素有关。

慢性纵隔炎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通常与持续的炎症反应和纤维化过程密切相关。炎症反应可能导致纵隔组织的增厚和硬化,进而压迫周围的重要结构,如气管、食管、大血管和神经。常见的症状包括胸痛、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和上腔静脉综合征等。诊断慢性纵隔炎通常需要结合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组织活检和实验室检查,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治疗方面,慢性纵隔炎的管理主要针对病因和症状。如果病因明确,如感染或自身免疫性疾病,需进行相应的抗感染或免疫抑制治疗。对于特发性慢性纵隔炎,治疗可能包括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调节药物,以控制炎症反应。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手术干预以缓解纵隔结构的压迫。

慢性纵隔炎的诊断和治疗需要多学科协作,包括呼吸科、胸外科、放射科和病理科等。由于该疾病症状多样且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较为困难,容易误诊或漏诊。对于出现不明原因的胸痛、呼吸困难或吞咽困难的患者,应高度警惕慢性纵隔炎的可能性,及时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慢性纵隔炎的治疗需要长期随访,监测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吸烟和接触有害物质,以降低疾病进展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