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卫民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三级甲等 感染内科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2025.08.18 16:37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后对肝脏的直接损伤以及宿主免疫反应的异常。病毒通过血液传播进入体内,感染肝细胞后,病毒的复制和持续存在导致肝细胞的炎症和损伤,最终可能引发肝硬化或肝癌。

在感染初期,HBV通过血液或体液进入宿主,随后在肝脏中感染肝细胞。病毒的表面抗原和核心抗原会在肝细胞内合成,并释放到血液中,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这些抗原的存在引发宿主的免疫反应,主要由细胞免疫系统介导。T细胞识别到被感染的肝细胞后,会释放细胞因子,导致肝细胞的凋亡和炎症反应。虽然宿主的免疫反应是清除病毒的重要机制,但过度的免疫反应也会造成肝细胞的进一步损伤,形成肝炎的临床表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病毒的持续存在和免疫系统的失调相互作用,导致肝脏的慢性炎症和纤维化,最终可能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

在应对乙型病毒性肝炎时,需注意多个方面。首先,早期筛查和诊断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于高风险人群,如注射毒品者、性伴侣感染者等。定期监测肝功能和病毒载量可以帮助评估病情进展及治疗效果。其次,疫苗接种是预防乙型肝炎的重要措施,尤其是在新生儿和高风险人群中。对于已感染者,及时的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脏损伤,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和避免酗酒等,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肝脏健康。心理支持和教育也不可忽视,帮助患者树立积极的治疗态度,增强对疾病的认知和应对能力,提升生活质量。通过综合措施,可以有效控制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降低其对健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