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红 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非萎缩性胃炎为什么会肠化生

2024.12.03 11:23

非萎缩性胃炎出现肠化生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反流、不良饮食习惯、胃部慢性炎症长期刺激、年龄因素等有关。具体分析如下:

1.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部后,会引发一系列的炎症反应。这种细菌产生的毒素和酶会破坏胃黏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胃黏膜反复受损和修复。在这个过程中,胃黏膜细胞可能会发生异常分化,逐渐转变为类似肠黏膜细胞的形态,即肠化生。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通常采用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和抗生素联合治疗的方法来根除幽门螺杆菌,从而减轻炎症对胃黏膜的持续损害。

2.胆汁反流:胆汁反流至胃内,胆汁中的胆盐等成分具有一定的刺激性。会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使胃黏膜处于一种慢性炎症状态。长期的胆汁反流刺激,胃黏膜为了适应这种不良环境,细胞可能发生化生改变,向肠黏膜细胞的方向发展。治疗胆汁反流,可使用促胃肠动力药物,如枸橼酸莫沙必利片等,以促进胃排空,减少胆汁在胃内的停留时间,同时可配合使用胃黏膜保护剂来减轻胆汁对胃黏膜的损伤。

3.不良饮食习惯:长期食用辛辣、油腻、腌制、熏烤等刺激性食物,或者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等,都会对胃黏膜造成损伤。胃黏膜在这种反复的不良刺激下,容易引发炎症,炎症持续存在就可能促使胃黏膜细胞发生肠化生。改善这种情况需要调整饮食习惯,保持饮食清淡、规律,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等富含营养的食物,定时定量进餐,减轻胃的负担,有助于胃黏膜的修复。

4.胃部慢性炎症长期刺激:非萎缩性胃炎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炎症持续存在,胃黏膜细胞不断受到炎症因子的刺激。这种慢性的刺激会干扰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分化过程,使得细胞逐渐失去原有的特性,进而转变为肠型细胞,出现肠化生现象。对于胃部慢性炎症,需要积极治疗,根据病情使用抑酸剂、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同时要定期复查胃镜,观察炎症和肠化生的进展情况。

5.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胃部也不例外。胃黏膜的自我修复能力和细胞的稳定性会下降,更容易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没有其他明显的致病因素,也可能会出现肠化生。对于年龄因素导致的肠化生,老年人更要注重胃部的保养,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适当运动、戒烟限酒等,定期进行胃部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

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戒烟限酒。如果出现胃部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并接受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