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东生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三级甲等 儿科

婴幼儿型内斜视是怎么引起的

2024.08.29 16:46

婴幼儿型内斜视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眼科疾病,主要表现为双眼视线不能正确对准目标,出现眼位偏斜的现象。其病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屈光不正、眼外肌力量不平衡、神经源性因素和视觉输入异常等。具体分析如下:

1.遗传因素:遗传是婴幼儿型内斜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家族中有内斜视病史,孩子患病的可能性会相应增加。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视力发育,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2.屈光不正:屈光不正,如近视、远视、散光等,可能导致婴幼儿型内斜视。由于视力模糊,孩子为了看清物体,可能会采取某种特定的眼位,从而引发内斜视。针对屈光不正引起的内斜视,应及时矫正孩子的视力,减轻眼肌负担。

3.眼外肌力量不平衡:眼外肌力量不平衡是导致内斜视的常见原因。当某一眼外肌力量过强或过弱时,可能导致眼位偏斜。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通过眼肌锻炼、按摩等方法,改善眼外肌力量平衡。

4.神经源性因素: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瘫、唐氏综合症等,可能导致婴幼儿型内斜视。这类内斜视的治疗需要针对原发疾病进行,同时进行视力矫正和眼肌训练。

5.视觉输入异常:视觉输入异常,如单眼视力丧失、白内障等,可能导致孩子为了用另一只眼睛看清物体而出现内斜视。针对这种情况,应首先治疗原发疾病,恢复视力,然后进行内斜视的治疗。

婴幼儿型内斜视的病因多种多样,治疗时应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方法。家长应关注孩子的视力发育,定期进行视力检查,早发现、早治疗。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增加户外活动,有助于预防婴幼儿型内斜视的发生。在治疗过程中,要遵循医生的建议,积极配合治疗,以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