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彬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妇科

抗血凝药物有哪些

2025.10.14 15:12

抗血凝药物包括肝素类、华法林、直接口服抗凝药、抗血小板药物、凝血酶抑制剂。具体分析如下:

1.肝素类:肝素类分为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通过增强抗凝血酶的活性抑制凝血过程。普通肝素起效快但需监测凝血功能,低分子肝素半衰期较长且使用方便。肝素类常用于术后或血栓急性期,可能引起出血或血小板减少。

2.华法林:华法林通过抑制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合成发挥抗凝作用,起效较慢且需定期调整剂量。需监测凝血酶原时间,易受食物或药物影响。长期使用需注意出血风险,适用于心房颤动或深静脉血栓患者。

3.直接口服抗凝药:这类药物直接抑制凝血因子,无需频繁监测凝血功能,使用方便且起效快。出血风险相对较低,但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剂量。适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或静脉血栓预防。

4.抗血小板药物: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常见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适用于动脉血栓预防,如冠心病或脑卒中患者。可能增加消化道出血风险,需结合病情选择用药。

5.凝血酶抑制剂:直接抑制凝血酶活性,阻断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用于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或特定手术的抗凝需求。需谨慎评估出血倾向,部分药物需静脉给药。

使用抗血凝药物需严格遵循医嘱,定期监测凝血功能,避免与其他影响凝血的药物联用。出现异常出血或瘀斑应及时就医,根据个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