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红 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结肠多发增生息肉是怎么回事

2024.12.03 11:23

结肠多发增生息肉与遗传因素、炎症刺激、不良生活习惯、年龄增长、肠道微生态失衡有关。具体分析如下:

1.遗传因素:某些基因的突变或遗传易感性可导致结肠多发增生息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典型的遗传性疾病,由APC基因的胚系突变引起。这种基因的异常使得肠道上皮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失去正常调控,容易形成息肉。有家族病史的人群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对于有家族遗传史的个体,应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干预。

2.炎症刺激:长期的肠道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炎症因子持续刺激结肠黏膜。炎症环境下,黏膜细胞不断修复和再生,在这个过程中容易出现细胞增殖异常,进而形成增生性息肉。控制肠道炎症是关键,对于炎症性肠病患者,需遵循医嘱使用抗炎药物如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等进行规范治疗。

3.不良生活习惯:高脂、低纤维饮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与结肠多发增生息肉相关。高脂饮食可导致胆汁酸分泌增加,胆汁酸在肠道内被细菌分解后可能产生致癌物质,刺激结肠黏膜。低纤维饮食使肠道蠕动减慢,有害物质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吸烟和酗酒会损害肠道黏膜的正常功能。改善生活方式,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戒烟限酒有助于降低发病风险。

4.年龄增长:随着年龄的增加,结肠黏膜细胞的更新和修复能力逐渐下降,细胞内的DNA损伤累积,容易发生基因突变。同时,肠道的免疫功能也会减弱,对异常细胞的监测和清除能力降低,使得息肉更容易形成。老年人应更加重视肠道健康检查,定期进行体检筛查。

5.肠道微生态失衡:肠道菌群在维持肠道正常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当肠道微生态失衡时,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多。有害菌可能产生毒素,影响结肠黏膜细胞的正常代谢,诱导细胞异常增殖形成息肉。可以通过补充益生菌等方式来调节肠道微生态,改善肠道环境。

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等。同时,对于肠道疾病要积极治疗,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定期进行肠道检查,尤其是高危人群,有助于早期发现和处理结肠多发增生息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