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三级甲等 泌尿外科

什么细菌会引起感染性肾结石

2025.02.12 08:22

感染性肾结石通常与某些细菌感染有关,这些细菌能够分解尿液中的尿素,产生氨,从而导致尿液碱性化,促进结石形成。常见的致病菌包括变形杆菌、克雷伯菌、肠杆菌、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具体分析如下:

1.变形杆菌:变形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能够在尿液中繁殖并产生酶,分解尿素,导致尿液中氨的增加。这种细菌的存在使得尿液的pH值升高,从而促进了磷酸钙结石的形成。变形杆菌还能够形成生物膜,使得细菌更难被清除,增加了感染的持续性。

2.克雷伯菌:克雷伯菌是一种革兰阴性细菌,常见于肠道和尿路感染中。能够通过分解尿液中的成分,产生氨和其他碱性物质,导致尿液的碱性化。这种变化有助于草酸钙和磷酸钙结石的形成。克雷伯菌感染通常伴随尿路症状,如尿频、尿急和排尿疼痛。

3.肠杆菌:肠杆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肠道的细菌,某些种类能够引起尿路感染。通过产生酶分解尿液中的尿素,导致尿液碱性化,从而促进结石的形成。肠杆菌感染通常会导致尿路症状,并可能引发更严重的肾脏感染。

4.葡萄球菌:葡萄球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能够引起多种感染,包括尿路感染。虽然葡萄球菌不如其他细菌那样直接导致结石形成,但其感染会导致尿液成分的改变,间接促进结石的形成。

5.肠球菌:肠球菌是一种常见于肠道的细菌,能够引起尿路感染。通过分解尿液中的成分,导致尿液的碱性化,从而促进结石的形成。肠球菌感染通常伴随尿路症状,且在免疫力低下的患者中更为常见。

感染性肾结石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细菌的种类、感染的严重程度以及个体的生理状态。了解这些细菌的作用机制,有助于更好地预防和治疗感染性肾结石。通过控制感染、保持良好的尿液排出和适当的饮食,可以有效减少结石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