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舜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消化道造影能查出什么

2025.02.13 07:27

消化道造影能查出食管病变、胃部疾病、十二指肠疾病、小肠疾病、大肠疾病。具体分析如下:

1.食管病变:消化道造影可清晰显示食管的轮廓、黏膜形态等。对于食管炎,能看到食管黏膜的粗糙、紊乱;食管憩室时可发现食管壁向外膨出的囊袋状影像;食管癌时造影可呈现食管黏膜中断、管腔狭窄、充盈缺损等典型表现,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变并判断病变的范围和程度。

2.胃部疾病:在胃部检查方面作用显著。如胃炎时可能看到胃黏膜皱襞增粗、紊乱;胃溃疡时可发现龛影,即胃壁上的凹陷性病变,周围黏膜常有水肿带;胃癌时则表现为胃腔内的充盈缺损、胃壁僵硬、蠕动消失等,对胃部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3.十二指肠疾病:十二指肠溃疡是较常见的可被查出的疾病,造影时可见十二指肠球部的龛影,还可能伴有球部变形;十二指肠憩室表现为十二指肠壁的囊袋状突出;十二指肠肿瘤时可出现充盈缺损、肠腔狭窄等异常影像,有助于明确十二指肠的病变情况。

4.小肠疾病:对于小肠的检查有一定价值。小肠炎症时可显示小肠黏膜的增粗、紊乱;小肠梗阻时,造影可发现肠管扩张、气液平面以及梗阻部位的截断现象;小肠肿瘤则可能表现为肠腔内的充盈缺损或者肠壁增厚等影像改变,有助于小肠疾病的诊断。

5.大肠疾病:在大肠疾病的诊断中不可或缺。例如结肠炎时可见大肠黏膜的粗糙、紊乱;结肠息肉表现为肠腔内的圆形或椭圆形充盈缺损;结肠癌时可出现肠腔狭窄、充盈缺损、黏膜破坏等影像特征,为大肠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消化道造影前需空腹一段时间,一般为6-8小时,以保证造影效果。检查时要按照医生的指示配合吞咽钡剂或其他造影剂,避免乱动影响成像质量。造影后要多喝水,促进造影剂排出体外,若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