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伟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三级甲等 心血管内科

心内膜下心肌梗死怎么办

2024.10.12 11:00

心内膜下心肌梗死需卧床休息、药物治疗、介入治疗、饮食调整、心理疏导。具体分析如下:

1.卧床休息:卧床休息是心内膜下心肌梗死患者的重要措施。在发病后的初期,患者应严格卧床,减少心肌耗氧量,避免病情加重。卧床有助于减轻心脏负担,促进受损心肌的恢复。一般来说,卧床时间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恢复情况而定,通常在数天至一周左右。

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在心内膜下心肌梗死的治疗中起着关键作用。常用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凝药物如肝素、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如依那普利、缬沙坦、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可以防止血栓形成,他汀类药物有助于调节血脂、稳定斑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和β受体阻滞剂能够改善心脏重构、降低心脏负荷。

3.介入治疗:对于病情严重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介入治疗是一种有效的选择。通过冠状动脉造影确定梗死相关血管,然后进行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以恢复冠状动脉的血流。介入治疗能够迅速开通阻塞的血管,挽救濒死心肌,减少心肌梗死的面积,改善患者的预后。

4.饮食调整:合理的饮食调整对于心内膜下心肌梗死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患者应遵循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原则,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减少动物脂肪、胆固醇和高糖食物的摄取。控制饮食量,避免暴饮暴食,保持适当的体重。饮食调整有助于控制血脂、血糖和血压,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5.心理疏导:心肌梗死的发生往往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恐惧。心理疏导对于患者的康复同样不可忽视。家人和医护人员应给予患者关心和支持,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患者自身也应积极调整心态,保持乐观的情绪,促进身体的恢复。

心内膜下心肌梗死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等因素,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同时,患者在治疗后的康复过程中,也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定期复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提高生活质量,预防病情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