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伟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三级甲等 心血管内科

急性心力衰竭如何治疗

2025.03.24 17:51

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包括迅速缓解症状、改善心脏功能、纠正诱因、预防并发症以及长期管理。具体分析如下:

1.迅速缓解症状: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常出现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需立即采取措施缓解。常用方法包括给予氧气、利尿剂和血管扩张剂。氧气可改善缺氧状态,利尿剂有助于快速排出体内多余水分,减轻心脏负担,血管扩张剂则能降低血管阻力,减轻心脏后负荷,从而缓解症状。

2.改善心脏功能:急性心力衰竭时,心脏泵血功能严重受损,需通过药物或机械辅助手段改善。正性肌力药物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可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心输出量。对于严重病例,可能需要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或体外膜肺氧合等机械辅助装置,以暂时替代或辅助心脏功能,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

3.纠正诱因:急性心力衰竭常由某些诱因引发,如感染、心律失常、高血压危象等。治疗过程中需积极寻找并纠正这些诱因。例如,控制感染需使用抗生素,纠正心律失常需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或电复律,控制高血压需使用降压药物。只有纠正诱因,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心力衰竭。

4.预防并发症: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易发生多种并发症,如心律失常、肾功能不全、肺部感染等。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及时预防和处理。例如,监测电解质平衡,预防低钾血症和低钠血症;监测肾功能,预防急性肾损伤;加强呼吸道管理,预防肺部感染。预防并发症有助于改善预后。

5.长期管理:急性心力衰竭缓解后,需进行长期管理,以预防复发和改善生活质量。长期管理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和定期随访。药物治疗包括使用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以改善心脏功能和生活质量。生活方式调整包括限盐、限水、戒烟、限酒、适度运动等。定期随访有助于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调整治疗方案。

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诱因和并发症,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改善预后。同时,患者和家属需积极配合治疗,遵循医嘱,进行长期管理,以预防复发和改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