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涛 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三级甲等 耳鼻喉科

外耳道疖肿切开方法有哪些

2025.10.20 17:59

外耳道疖肿切开方法包括局部麻醉后纵行切开引流、放射状切口避免损伤软骨、十字形切口扩大引流范围、钝性分离脓腔促进排脓、术后填塞纱条防止血肿形成。具体分析如下:

1.局部麻醉后纵行切开引流:外耳道疖肿切开前需在病灶周围注射麻醉药物,待麻醉生效后沿外耳道长轴方向纵行切开脓肿。纵行切口符合外耳道生理结构,减少术后瘢痕挛缩风险。切开深度需达脓腔,避免损伤深部组织。脓液排出后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创面,清除坏死组织。术后保持切口开放,便于继续引流。

2.放射状切口避免损伤软骨:在外耳道软骨部疖肿可采用放射状切口,从疖肿中心向外周切开。放射状切口可避开耳廓软骨,降低软骨感染风险。操作时注意控制切口长度,避免过度切开导致外耳道变形。脓液引流后轻压周围组织,确保脓腔充分开放。术后定期更换敷料,观察切口愈合情况。

3.十字形切口扩大引流范围:对于较大或较深的外耳道疖肿,可采用十字形切开法。先纵行切开脓肿,再垂直追加横切口,形成十字形引流口。此法能扩大引流范围,尤其适用于脓腔分隔的病例。切开后需探查脓腔,分离纤维间隔。术后避免切口过早闭合,必要时放置引流条。

4.钝性分离脓腔促进排脓:切开脓肿后,可用止血钳或探针轻柔扩大脓腔,分离腔内粘连。钝性分离可减少对周围健康组织的损伤,尤其适用于靠近鼓膜的疖肿。操作时动作需轻柔,避免暴力导致外耳道出血或穿孔。分离后彻底冲洗脓腔,确保无残留坏死物。

5.术后填塞纱条防止血肿形成:切开引流后需在脓腔内填塞无菌纱条,压迫止血并保持引流通畅。纱条填塞不宜过紧,以免影响局部血运。填塞物应每日更换,逐渐减少填塞量直至创面愈合。填塞期间避免沾水,防止继发感染。

操作前需评估疖肿范围及深度,避免损伤重要结构。术后保持外耳道干燥,禁止自行掏耳。出现剧烈疼痛或听力下降需及时复诊。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严格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防止感染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