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修红 副主任医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三级甲等 中医科

什么是肝胆湿热证

2025.07.09 08:32

肝胆湿热证是中医学中常见的证候类型,指湿热邪气蕴结于肝胆,导致肝胆功能失调的病理状态。该证多因外感湿热、饮食不节或情志不畅等因素引发,临床以胁肋胀痛、口苦、黄疸等为主要表现,属于实证、热证范畴。

肝胆湿热证的典型症状包括胁肋部胀满疼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口苦咽干,部分患者可见身目发黄、小便黄赤、大便黏滞不爽。舌象多表现为舌红、苔黄腻,脉象以弦数或滑数为主。湿热郁阻肝胆,可影响胆汁疏泄,引发黄疸;湿热下注则可能出现阴部湿疹、带下黄稠等症状。长期肝胆湿热未及时调理,可能进一步发展为肝胆结石、慢性肝炎等疾病。中医治疗以清热利湿、疏肝利胆为原则,常用方剂如龙胆泻肝汤、茵陈蒿汤等,结合针灸疗法选取阳陵泉、太冲等穴位。

日常需注意避免过食辛辣油腻食物,忌烟酒及熬夜,以防加重湿热。情志不畅易导致肝气郁结,需保持情绪平稳。湿热体质者应适度运动排汗,居住环境需保持干燥通风。若出现持续黄疸、剧烈腹痛或高热,提示病情加重,需及时就医。中药调理需在医师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滥用苦寒药物损伤脾胃。肝胆湿热证与西医的胆囊炎、肝炎等疾病有交叉,诊断时需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明确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