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峥嵘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骨科

什么是退行性变疾病

2024.10.13 00:46

退行性变疾病是指人体的器官、组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的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疾病。

退行性变疾病通常是由于机体的自然衰老过程,以及长期的磨损、损伤、代谢异常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类疾病在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可能出现,较为常见的有骨关节炎、椎间盘退变、心血管系统的动脉硬化等。以骨关节炎为例,关节软骨在长期使用过程中逐渐磨损、退变,导致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可能会逐渐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退行性变疾病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这类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对于退行性变疾病的认识和研究,有助于早期诊断和干预,延缓疾病的进展。在预防方面,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度运动、避免过度劳累和不良姿势等,对于减少退行性变疾病的发生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在治疗方面,除了针对症状进行缓解的治疗措施外,还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康复治疗和自我管理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退行性变疾病是一类常见且复杂的疾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以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