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峥嵘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骨科

骨密度是什么意思

2025.07.29 15:21

骨密度是指单位体积骨组织中矿物质的含量,通常用来评估骨骼健康状况。骨密度的测量可以帮助判断骨骼的强度和脆弱程度,进而预测骨折的风险。骨密度的降低通常与骨质疏松症等疾病相关,尤其在老年人群体中更为常见。

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密度会自然下降,尤其在女性绝经后,因雌激素水平的降低,骨密度的流失速度会加快。除了年龄和性别,遗传因素、饮食习惯、运动量以及生活方式等也会对骨密度产生影响。适当的钙和维生素D摄入、规律的负重运动以及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等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良好的骨密度。骨密度的检测通常采用双能X射线吸收法DXA,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能够准确评估骨密度水平。检测结果通常以T值和Z值来表示,T值与年轻健康成人的骨密度进行比较,而Z值则与同龄人进行比较。通过这些数值,能够更好地了解骨骼健康状况。

在关注骨密度的同时,也需注意一些相关事项。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尤其是高风险人群,如绝经后女性、长期使用类固醇药物者、家族有骨质疏松病史者等,能够及时发现骨密度的变化。保持均衡饮食,确保摄入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是非常重要的。适量的阳光照射有助于维生素D的合成,促进钙的吸收。定期进行负重运动,如走路、跑步、跳舞等,有助于增强骨骼强度,降低骨折风险。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因这些习惯会对骨骼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对于已经确诊骨质疏松的人群,遵循医生的建议,可能需要药物治疗来改善骨密度。关注骨密度不仅有助于预防骨折,还能提高生活质量,维护整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