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三级甲等 泌尿外科

下尿路综合征是怎么回事

2024.12.19 08:44

下尿路综合征是一组以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等下尿路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症候群,其病因包括膀胱功能异常、尿道病变、神经源性因素、感染因素、内分泌及代谢因素等。具体分析如下:

1.膀胱功能异常:膀胱逼尿肌不稳定、膀胱过度活动等膀胱功能异常可导致下尿路综合征。逼尿肌不稳定时,膀胱肌肉会不自主收缩,引起尿频、尿急等症状。常见于膀胱出口梗阻、长期憋尿等情况。对于膀胱功能异常,可通过膀胱训练,如定时排尿,逐渐延长排尿间隔时间,来改善膀胱的功能状态,也可使用药物来调节膀胱肌肉的收缩功能。

2.尿道病变:尿道狭窄、尿道结石、尿道肿瘤等尿道病变会影响尿液的正常排出。尿道狭窄会使尿道管径变小,尿液排出受阻,导致排尿困难、尿线变细等症状。尿道结石会刺激尿道黏膜,引起尿痛、血尿等。尿道肿瘤除了引起排尿障碍外,还可能伴有血尿等其他症状。针对尿道病变,需要根据具体病因进行治疗,如尿道狭窄可通过尿道扩张术或手术修复;尿道结石可通过内镜下取石或体外冲击波碎石;尿道肿瘤则需根据肿瘤的性质、分期等进行手术、放疗或化疗等。

3.神经源性因素:神经系统疾病如脊髓损伤、脑血管意外、糖尿病神经病变等可影响支配下尿路的神经功能。脊髓损伤可能会破坏神经传导通路,导致膀胱和尿道的功能失调。脑血管意外可能影响大脑对排尿反射的控制。糖尿病神经病变可使神经末梢受损,影响膀胱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对于神经源性下尿路综合征,治疗较为复杂,一方面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控制血糖等;另一方面可采用导尿、膀胱功能训练、药物治疗等方法来改善下尿路症状。

4.感染因素:细菌、真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下尿路是常见原因。膀胱炎时,炎症刺激膀胱黏膜,引起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尿道炎也会出现类似症状,同时可能伴有尿道分泌物增多。对于感染引起的下尿路综合征,需要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或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要注意多喝水、多排尿,以冲洗尿道,减轻炎症。

5.内分泌及代谢因素:某些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糖尿病等可影响下尿路功能。甲状腺功能亢进时,机体代谢加快,可能会出现尿频等症状。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过高,尿液中葡萄糖含量增加,可产生渗透性利尿,导致尿量增多。对于内分泌及代谢因素引起的下尿路综合征,主要是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调整甲状腺激素水平、控制血糖等,从而改善下尿路症状。

下尿路综合征的病因复杂多样,准确诊断病因对于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综合患者的症状、病史、检查结果等因素进行全面分析,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