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昌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神经内科

脑梗死的CT表现有哪些

2025.08.11 14:18

脑梗死的CT表现包括早期低密度灶、脑沟消失、豆状核模糊、占位效应以及后期软化灶形成。具体分析如下:

1.早期低密度灶:发病6小时内CT可能无明显异常,但随着时间推移,缺血区逐渐出现低密度影,密度均匀且边界不清,多呈楔形或扇形分布,与受累血管供血区一致。低密度灶在24-48小时后逐渐明显,灰白质分界模糊,提示细胞毒性水肿。

2.脑沟消失:由于局部脑组织水肿,脑沟变浅或消失,多见于皮质受累区域。水肿导致脑回增宽,相邻脑沟受压,这一征象常在发病后12-24小时出现,是早期诊断的重要参考。

3.豆状核模糊:基底节区尤其是豆状核界限不清,密度减低,是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的典型表现。豆状核结构模糊常伴随内囊受累,提示深部穿支动脉闭塞。

4.占位效应:梗死灶周围水肿可引起中线结构移位,如侧脑室受压变形、第三脑室偏移等。占位效应在发病后2-5天最显著,严重时可导致脑疝,需密切观察。

5.后期软化灶形成:陈旧性梗死灶最终形成边界清晰的低密度软化灶,密度接近脑脊液,周围可见胶质增生。软化灶体积缩小,相邻脑室代偿性扩张,提示不可逆性脑组织损伤。

CT检查需结合临床病史,超早期可能无阳性发现,必要时需复查或进一步检查。不同时期表现差异较大,需动态观察影像变化。明确诊断后需及时干预,避免延误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