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舜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脂肪泻怎么检查

2025.01.11 14:28

脂肪泻可通过粪便检查、血液检查、小肠吸收功能试验、胰腺功能检查、小肠镜检查来检查。具体分析如下:

1.粪便检查:粪便常规检查可发现粪便量多、色淡、油脂状或泡沫样,有恶臭味。通过苏丹Ⅲ染色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脂肪滴,这是诊断脂肪泻较为直接的方法。如果每高倍视野下脂肪滴超过6个,就提示有脂肪吸收不良,该检查简单易行,对初步判断脂肪泻有重要意义。

2.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生化检查等。血常规可查看是否有贫血,因为脂肪泻可能导致维生素B12、叶酸等吸收不良,从而引起巨幼细胞贫血。生化检查可检测血清白蛋白、胆固醇、凝血酶原等指标,脂肪泻患者可能出现血清白蛋白降低、胆固醇降低等情况,这些指标有助于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和病情严重程度。

3.小肠吸收功能试验:如右旋木糖吸收试验,口服一定量的右旋木糖后,检测尿液中排出的右旋木糖量。正常情况下,大部分右旋木糖会被小肠吸收,若吸收减少,提示小肠吸收功能障碍,可能存在脂肪泻。还有维生素B12吸收试验,口服放射性标记的维生素B12,检测尿液中放射性维生素B12的排泄量,若排泄量低于正常,可能是由于小肠病变影响了脂肪和维生素B12的吸收。

4.胰腺功能检查:脂肪泻可能与胰腺疾病有关,如慢性胰腺炎等。可检测血、尿淀粉酶,在急性发作期血、尿淀粉酶可能升高,但慢性期可能正常。还可进行胰泌素-胆囊收缩素刺激试验,通过注射这两种激素,观察胰液和胆汁的分泌量和成分,若分泌量减少或成分异常,提示胰腺功能不全,可能是脂肪泻的病因之一。

5.小肠镜检查:小肠镜可直接观察小肠黏膜的形态、结构,查看是否有炎症、溃疡、肿瘤等病变。如果小肠黏膜存在病变,可能影响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导致脂肪泻。同时,还可以在小肠镜下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病变的性质,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在进行这些检查时,患者应向医生详细告知自己的病史、症状、饮食情况等信息,以便医生准确判断病情并选择合适的检查项目。检查前需遵循医生的指导做好准备工作,如某些检查可能需要空腹等。如果正在服用某些药物,也应告知医生,因为药物可能会影响检查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