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卫民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三级甲等 感染内科

手足口第二针后为什么发烧

2025.10.09 17:11

手足口病疫苗第二针后出现发烧属于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与疫苗激活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有关。疫苗中的灭活病毒成分会刺激机体免疫应答,可能引发短暂的低热或中度发热,通常持续1-2天可自行缓解,属于正常的免疫反应现象。

接种疫苗后发烧的机制与免疫系统识别抗原有关。疫苗中的病原体成分进入体内后,会激活树突细胞等免疫细胞,释放白细胞介素等炎症因子,这些物质可能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体温调定点升高。部分儿童因个体差异对疫苗反应较敏感,可能出现更明显的发热症状。临床数据显示,约10%-20%的接种者会出现短暂发热,但多数体温不超过38.5℃,且伴随食欲减退或轻微乏力,通常无需特殊干预。

若接种后出现发热,建议密切监测体温变化,适当增加水分摄入,选择透气衣物保持散热。体温超过38.5℃时可考虑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但需避免阿司匹林以防罕见并发症。发热持续超过48小时、出现皮疹加重或精神萎靡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排除其他感染可能。接种前后应避免剧烈运动,保持接种部位清洁,发热期间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需注意疫苗不良反应与个体体质相关,但整体风险远低于感染手足口病本身带来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