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彬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妇科

分娩期怎么防止产后出血

2025.09.29 12:08

分娩期防止产后出血需加强产前检查及时发现高危因素、产程中合理使用宫缩剂促进子宫收缩、规范操作避免产道损伤、胎盘娩出后仔细检查完整性、产后密切观察出血量及生命体征。具体分析如下:

1.加强产前检查及时发现高危因素:妊娠期间定期评估孕妇健康状况,重点关注是否存在贫血、胎盘异常或多胎妊娠等风险。通过超声检查明确胎盘位置及胎儿情况,对前置胎盘或胎盘植入者提前制定干预方案。对凝血功能障碍者需纠正异常指标,必要时转诊至具备输血条件的医疗机构待产。

2.产程中合理使用宫缩剂促进子宫收缩:胎儿娩出后立即静脉或肌注缩宫素,增强子宫平滑肌收缩力以减少出血。若宫缩乏力持续存在,可联合使用麦角新碱或前列腺素类药物。用药需严格掌握剂量与禁忌症,避免因药物过量导致血压升高或冠状动脉痉挛。

3.规范操作避免产道损伤:助产时控制胎头娩出速度,避免暴力牵拉造成宫颈或阴道裂伤。会阴侧切需根据胎儿大小及产道条件谨慎选择切口位置。器械助产时确保操作轻柔,产后立即检查软产道,发现裂伤需分层缝合止血。

4.胎盘娩出后仔细检查完整性:胎盘自然剥离后需全面检查胎膜是否完整,观察母体面有无缺损或血管断裂。若怀疑胎盘残留,需在超声引导下清宫或手动探查宫腔。部分粘连者可采用宫腔填纱压迫止血,完全植入者需手术切除。

5.产后密切观察出血量及生命体征:产后2小时内每15分钟监测血压、脉搏及阴道出血量,使用专用集血器量化评估。出血超过500mL需启动应急流程,补充血容量并排查原因。持续按摩子宫促进收缩,警惕迟发性出血风险。

分娩过程中需保持环境温度适宜,避免产妇因寒冷导致血管收缩。医护人员需熟练掌握急救流程,确保药品器械处于备用状态。心理疏导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减少因应激反应引起的宫缩异常。产后鼓励尽早哺乳,通过反射性缩宫素分泌辅助子宫复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