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伟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三级甲等 心血管内科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病因

2025.03.24 17:51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病因主要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微血管功能障碍、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心肌代谢异常以及慢性炎症反应。具体分析如下: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动脉壁内脂质沉积形成斑块,逐渐增大并导致血管腔狭窄,影响心肌供血。斑块破裂或血栓形成可进一步加重血管阻塞,但部分患者由于侧支循环的建立或心肌对缺血的耐受性增强,可能不出现明显症状。

2.微血管功能障碍:微血管功能障碍是指冠状动脉微循环系统异常,导致心肌血流调节失衡。微血管内皮功能受损、血管平滑肌异常收缩或舒张功能障碍,均可引起心肌缺血。由于微血管病变范围较小,症状通常不明显,但长期缺血仍可对心肌造成损害。

3.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自主神经系统在调节心脏功能和血流分布中起重要作用。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功能失衡,可能导致冠状动脉血流调节异常,引发心肌缺血。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常与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相关,且症状隐匿,容易被忽视。

4.心肌代谢异常:心肌代谢异常是指心肌细胞能量代谢障碍,导致心肌对缺血的耐受性下降。糖代谢异常、脂肪酸代谢紊乱或线粒体功能障碍,均可影响心肌能量供应。代谢异常可能在不引起明显症状的情况下,逐渐导致心肌缺血和功能减退。

5.慢性炎症反应:慢性炎症反应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炎症因子如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等持续升高,可导致冠状动脉内皮损伤、斑块形成和微血管功能障碍。慢性炎症反应常与肥胖、代谢综合征等疾病相关,且症状隐匿,不易被察觉。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病因复杂多样,涉及血管、神经、代谢和炎症等多个方面。早期识别和干预这些病因,对于预防心肌缺血进展和减少心血管事件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