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宝成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普外科

什么算是母乳性黄疸

2025.03.06 10:21

母乳性黄疸是指新生儿在纯母乳喂养期间出现的黄疸现象,通常在出生后一周左右开始出现,持续时间较长,但一般不伴随其他严重症状。这种黄疸与母乳中的某些成分有关,但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母乳性黄疸通常被认为是良性的,不会对新生儿的健康造成长期影响。

母乳性黄疸的发生可能与母乳中的某些物质有关,例如母乳中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可能导致胆红素在肠道内重新吸收,从而增加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在早期可能摄入量不足,导致排便减少,胆红素排泄减慢,也可能加重黄疸。母乳性黄疸通常在出生后第2至3周达到高峰,随后逐渐消退,持续时间可能长达数周甚至数月。尽管黄疸持续时间较长,但新生儿的生长发育通常不受影响,且无需特殊治疗。

在应对母乳性黄疸时,首先需要明确诊断,排除其他可能导致黄疸的疾病,如溶血性疾病、感染或代谢异常等。医生通常会通过监测胆红素水平和观察新生儿的整体健康状况来判断是否为母乳性黄疸。如果确诊为母乳性黄疸,通常建议继续母乳喂养,因为母乳对新生儿的营养和免疫保护至关重要。在某些情况下,如果胆红素水平过高,医生可能会建议暂时中断母乳喂养,改用配方奶粉喂养几天,以观察黄疸是否减轻。确保新生儿摄入足够的母乳,促进排便,也有助于降低胆红素水平。家长应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皮肤颜色、精神状态和喂养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母乳性黄疸虽然常见且多为良性,但仍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监测和处理,以确保新生儿的健康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