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伟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三级甲等 心血管内科

中医如何看待心肌炎

2025.03.07 20:05

中医认为心肌炎多因外感邪气、内伤情志、饮食不节、正气不足、痰瘀互结所致,具体分析如下:

1.外感邪气:心肌炎常因外感风寒、湿热等邪气侵袭心脉,导致心气受损。风寒之邪易伤阳气,湿热之邪则易阻滞气机,二者均可引发心脉不畅,出现心悸、胸闷等症状。治疗上以祛邪为主,常用辛温解表或清热化湿之法,如麻黄汤或黄连解毒汤。

2.内伤情志:情志失调,尤其是长期忧思、郁怒,可导致心气郁结,心脉失和。中医认为心主神明,情志过极易伤及心气,引发心悸、气短等症状。治疗上以疏肝理气、养心安神为主,常用柴胡疏肝散或天王补心丹。

3.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或生冷寒凉之物,易损伤脾胃,导致痰湿内生,阻滞心脉。痰湿郁久化热,可进一步加重心脉瘀阻,出现胸痛、气促等症状。治疗上以健脾化痰、清热利湿为主,常用二陈汤或温胆汤。

4.正气不足: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体虚,可导致心气虚弱,心脉失养。中医认为心主血脉,正气不足则心脉无力,出现乏力、心悸等症状。治疗上以补气养血、温阳通脉为主,常用归脾汤或生脉散。

5.痰瘀互结:痰湿与瘀血相互搏结,阻滞心脉,是心肌炎的重要病机之一。痰瘀互结可导致心脉严重不畅,出现胸痛、心悸、气短等症状。治疗上以化痰祛瘀、通络止痛为主,常用血府逐瘀汤或瓜蒌薤白半夏汤。

心肌炎在中医理论中属于心悸胸痹等范畴,其病因病机复杂,治疗需根据具体证型辨证施治。中医强调治未病,预防心肌炎需注重调摄情志、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同时增强体质,避免外邪侵袭。通过整体调理,中医在改善症状、恢复心功能方面具有独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