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红 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遗传方式

2024.11.19 09:21

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中,只要个体从父母一方遗传到了带有致病基因的染色体,就很可能发病。如果父母一方患病,其子女有50%的概率遗传到致病基因从而发病。这种遗传方式使得家族中通常会出现多个患者,呈现家族聚集性发病的特点。患病者的结肠黏膜上会出现多个大小不等的息肉,这些息肉随着时间推移可能会发生恶变,转化为结肠癌。从发病机制来看,是由于相关基因发生突变,导致肠道上皮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异常,从而形成息肉。

对于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患者及其家族成员,有一些注意事项。首先,家族成员应进行基因检测和定期的结肠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息肉并及时处理。特别是对于有家族病史的人群,即使没有症状,也应在合适的年龄开始进行筛查。其次,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健康,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减少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的摄入,有助于维持肠道健康。再者,要避免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等,因为这些因素可能会增加息肉恶变的风险。如果发现息肉有恶变倾向,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切除病变组织,防止结肠癌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