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雯敏 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三级甲等 皮肤性病科

异位性皮炎是什么意思

2024.12.02 15:59

异位性皮炎是一种具有遗传倾向的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皮肤病。

异位性皮炎的发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如果家族中有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过敏性皮炎等的患者,个体患异位性皮炎的几率会明显增加。这种疾病通常在婴儿期就开始发病,表现为面颊部的红斑、丘疹、水疱等皮疹,伴有剧烈瘙痒,孩子常常会因为瘙痒而哭闹、搔抓,导致皮疹加重,容易继发感染。随着年龄的增长,皮疹的分布范围和形态会发生变化。儿童期皮疹多发生在四肢的屈侧,如肘窝、腘窝等部位,皮肤变得干燥、粗糙,苔藓化明显。到了成人期,皮疹主要累及头面部、颈部、四肢等部位,皮肤增厚、色素沉着等情况较为常见。

异位性皮炎患者往往还伴有其他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等,因为都存在免疫调节异常的情况。在异位性皮炎患者的皮肤屏障功能存在缺陷,皮肤的角质层含水量降低,脂质成分减少,使得外界的刺激物、过敏原更容易进入皮肤内部,诱发免疫反应。同时,患者体内的免疫细胞功能失调,如Th1/Th2细胞失衡,Th2细胞功能亢进,导致炎症因子释放增多,进一步加重皮肤的炎症反应。日常生活中的多种因素都可能诱发或加重异位性皮炎,如气候变化、食物过敏常见的如牛奶、鸡蛋、海鲜等、接触过敏原如尘螨、花粉、动物毛发等、精神压力等。在治疗方面,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采用外用药物如糖皮质激素、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等、口服抗组胺药物止痒、避免接触过敏原等多种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