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 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级甲等 普外科

肠上长息肉怎么回事

2024.12.31 08:14

肠上长息肉可能与遗传因素、炎症刺激、不良生活习惯、年龄增长、肠道疾病有关。具体分析如下:

1.遗传因素:某些息肉病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由特定基因突变引起。携带这种突变基因的人,肠道黏膜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容易出现异常,从而形成大量息肉。在家族中如果有近亲患有此类疾病,其他家庭成员患肠息肉的风险会显著增加。对于有遗传因素的肠息肉患者,需要密切进行肠镜检查监测,以便早期发现息肉并处理。

2.炎症刺激:长期的肠道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会反复刺激肠黏膜。炎症环境下,肠黏膜细胞不断受到损伤和修复,在这个过程中,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可能出现紊乱,进而导致息肉的形成。对于这类患者,积极治疗肠道炎症是关键,通过药物控制炎症的发展,减少对肠黏膜的刺激,从而降低息肉发生的风险。

3.不良生活习惯:长期吸烟、酗酒、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与肠息肉的发生密切相关。吸烟中的有害物质和酒精会损害肠道黏膜,影响肠道正常的生理功能。高脂肪低纤维饮食会导致肠道蠕动减慢,肠道内的毒素和废物排出不畅,增加对肠黏膜的刺激和损害,促使息肉形成。改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适当运动,有助于维持肠道健康。

4.年龄增长:随着年龄的增加,肠道黏膜会逐渐出现退行性改变。细胞的新陈代谢减缓,黏膜的修复能力下降,肠道内环境也变得更加复杂。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使得肠黏膜细胞更容易发生异常增生,形成息肉。老年人是肠息肉的高发人群,所以年龄较大者应定期进行肠道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息肉。

5.肠道疾病:一些肠道疾病,如肠道寄生虫感染、便秘等也可能引发肠息肉。肠道寄生虫在肠道内寄生繁殖,会对肠黏膜造成机械性损伤,同时寄生虫分泌的毒素也会影响肠黏膜的正常功能,导致黏膜细胞异常增生。便秘患者,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其中的有害物质会持续刺激肠黏膜,增加息肉形成的可能性。针对肠道疾病引起的息肉,要先治疗原发病,如驱虫、改善便秘等,以消除息肉形成的诱因。

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度运动,积极治疗肠道疾病,定期进行肠道检查,这些对于预防肠息肉的发生和发展都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