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彬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妇科

导致月经紊乱的药物有哪些

2025.04.28 17:44

导致月经紊乱的药物有激素类药物、抗精神病药物、抗凝药物、化疗药物、抗生素。具体分析如下:

1.激素类药物:激素类药物如避孕药、雌激素或孕激素制剂、糖皮质激素等可直接干扰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避孕药通过抑制排卵改变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长期使用或突然停药可能导致月经周期紊乱。糖皮质激素过量使用会抑制促性腺激素分泌,导致月经稀发或闭经。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不当也可能影响月经规律。

2.抗精神病药物:部分抗精神病药物如吩噻嗪类、利培酮等通过多巴胺受体拮抗作用干扰泌乳素分泌,引发高泌乳素血症。高泌乳素水平抑制促性腺激素释放,导致排卵障碍和月经紊乱,表现为闭经或月经稀发。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直接作用也可能影响下丘脑功能。

3.抗凝药物:长期使用华法林、肝素等抗凝药物可能增加子宫出血风险,导致月经量增多或经期延长。抗凝药物干扰凝血功能,使子宫内膜脱落后的血管修复延迟,严重时引发贫血。药物对血小板功能的抑制也会加重出血症状。

4.化疗药物:烷化剂、抗代谢类化疗药物对卵巢功能具有直接毒性,可能破坏卵泡储备,导致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化疗引起的雌激素水平骤降会造成月经周期紊乱,甚至永久性闭经。药物对子宫内膜的损伤也可能引发异常子宫出血。

5.抗生素:部分广谱抗生素如利福平、青霉素类可能通过干扰肠道菌群影响雌激素肛肠循环,降低雌激素水平。药物与激素代谢酶的相互作用也可能加速激素分解,导致月经周期缩短或经量减少。长期使用可能引发暂时性内分泌失调。

月经紊乱与药物作用机制密切相关,涉及激素调节、凝血功能、卵巢储备等多方面影响。临床用药需权衡疗效与副作用,必要时监测月经变化并调整治疗方案。个体差异可能导致不同反应,需结合具体药物类型和剂量综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