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舜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什么原因会导致结肠息肉

2025.02.16 14:11

结肠息肉的产生可能与遗传因素、炎症刺激、不良生活习惯、年龄增长、肠道微生态失衡有关。具体分析如下:

1.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疾病,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患者的基因存在缺陷,导致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异常增生,形成息肉。这种由遗传因素导致的结肠息肉往往发病年龄较早,息肉数量较多,而且癌变风险较高。对于有家族病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息肉。

2.炎症刺激:长期的肠道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炎症因子持续刺激肠黏膜,使得肠黏膜处于反复损伤与修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肠黏膜细胞可能发生异常增生,进而形成息肉。对于这类患者,积极治疗原发的肠道炎症疾病是关键,通过药物控制炎症发展,减少炎症对肠道黏膜的刺激。

3.不良生活习惯:长期吸烟、酗酒、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与结肠息肉的发生密切相关。吸烟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酒精对肠道黏膜有直接损害作用。高脂肪低纤维饮食会导致肠道蠕动减慢,肠道内的毒素和废物排出不畅,增加肠道黏膜的负担,促使息肉形成。改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适当运动,有助于降低结肠息肉的发生风险。

4.年龄增长:随着年龄的增加,肠道黏膜的细胞功能逐渐衰退,细胞的稳定性降低,容易发生基因突变,从而导致息肉的形成。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下降,肠道黏膜的自我修复能力也不如年轻人,使得息肉更容易产生。老年人应更加注重定期的肠道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息肉。

5.肠道微生态失衡:肠道内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正常情况下与人体处于共生状态。当肠道微生态失衡时,例如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多,会影响肠道黏膜的正常功能和代谢。有害菌产生的毒素可能刺激肠黏膜,引发炎症反应,进而促使息肉的形成。可以通过补充益生菌、调整饮食结构等方式来改善肠道微生态,减少息肉发生的可能性。

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这些对于肠道健康都非常重要。同时,对于有高危因素的人群,一定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肠道检查,以便早发现、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