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峥嵘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骨科

溶骨性骨质破坏是什么意思

2025.07.29 15:21

溶骨性骨质破坏是指骨组织的破坏过程,主要表现为骨骼中骨质的减少或消失。这种现象通常与某些疾病或病理状态相关,导致骨骼的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进而影响整体健康。

在医学上,溶骨性骨质破坏常见于多种病理情况,如恶性肿瘤、骨髓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感染以及某些代谢性疾病等。这些病理状态会导致骨骼中的成骨细胞活性降低或破坏,进而使骨吸收细胞破骨细胞活性增强,造成骨质的流失。患者可能会出现骨痛、骨折、活动受限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骨骼的畸形或功能丧失。影像学检查,如X光、CT或MRI,能够帮助医生识别和评估骨质破坏的程度,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在面对溶骨性骨质破坏时,及时就医至关重要。早期诊断和治疗能够有效减缓病情进展,改善生活质量。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以监测病情变化。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度锻炼、均衡饮食,确保摄入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有助于骨骼健康。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这些不良习惯可能会加重骨质流失。对于已经确诊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药物治疗,如使用双膦酸盐、激素等,以抑制骨吸收,促进骨骼的恢复。心理支持也不可忽视,面对疾病带来的压力,寻求专业心理辅导或加入支持小组,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病情,增强信心。溶骨性骨质破坏是一种复杂的病理过程,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