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伟雁 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三级甲等 产科

羊水栓塞怎么治疗

2025.04.10 08:07

羊水栓塞的治疗包括迅速进行心肺复苏、维持循环稳定、纠正凝血功能障碍、及时终止妊娠、多学科团队协作,具体分析如下:

1.迅速进行心肺复苏:羊水栓塞患者常突发心跳骤停,需立即进行心肺复苏。胸外按压频率应达到每分钟100-120次,按压深度5-6厘米。同时建立人工气道,给予高浓度氧气。若出现室颤,需立即除颤。复苏过程中需持续监测生命体征,评估复苏效果。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2.维持循环稳定:羊水栓塞会导致严重低血压,需快速补液扩容。首选晶体液,如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液,初始剂量为1000-2000毫升。若血压仍低,可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或去甲肾上腺素。同时需监测中心静脉压,指导补液速度。维持循环稳定有助于改善组织灌注,预防多器官功能衰竭。

3.纠正凝血功能障碍:羊水栓塞常引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需及时纠正。首先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补充凝血因子。若纤维蛋白原低于1.5克/升,需输注纤维蛋白原制剂。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9/升时,需输注血小板。同时监测凝血功能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及时纠正凝血功能障碍可减少出血风险。

4.及时终止妊娠:羊水栓塞多发生在分娩过程中,需尽快终止妊娠。若胎儿存活,可行紧急剖宫产术。若胎儿已死亡,可行阴道助产或剖宫取胎。终止妊娠可减少羊水继续进入母体循环,降低病情恶化风险。术后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预防产后出血。

5.多学科团队协作:羊水栓塞病情凶险,需多学科团队协作抢救。包括产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血液科等。团队需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策略。良好的团队协作可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

羊水栓塞是一种罕见但危重的产科并发症,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可能与羊水成分进入母体循环引发过敏反应、机械性阻塞和凝血功能障碍有关。预防措施包括控制产程、避免过度宫缩、谨慎使用缩宫素等。早期识别和及时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