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昌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神经内科

脑内缺血灶是指什么

2025.09.25 16:46

脑内缺血灶是指脑组织局部因血液供应不足导致的缺血性损伤区域,常见于小动脉病变或微循环障碍。这类病灶通常体积较小,多位于深部脑白质或基底节区,通过影像学检查可发现异常信号。缺血灶的形成与血管壁病变、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因素相关,长期发展可能影响脑功能。

脑内缺血灶的形成机制涉及多种病理过程。脑血管内皮损伤、动脉粥样硬化或小动脉玻璃样变均可导致管腔狭窄,减少局部血流灌注。慢性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会加速血管病变,增加缺血风险。部分病例与心源性栓塞或血液高凝状态有关。缺血灶初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数量增多或范围扩大,可能出现认知功能下降、步态异常或轻微肢体无力等非特异性表现。影像学上,MRI的T2加权像或FLAIR序列能清晰显示高信号病灶,有助于与其他脑部病变鉴别。

发现脑内缺血灶需重视基础疾病管理,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是关键。避免吸烟、过量饮酒等危险因素,保持规律运动有助于改善脑循环。部分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预防血栓形成。定期随访影像学检查可监测病灶变化,突发神经功能缺损需警惕新发脑梗死。饮食上建议低盐低脂,增加蔬菜、水果摄入。认知训练和康复锻炼对维持脑功能有一定帮助,但需根据个体情况制定方案。